做一个大写的“人”
中学部 骆林
尊敬的老师、亲爱的同学们,大家早上好:
我是高二(3)班的骆林,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;做一个大写的“人”。
十月份接连发生的两起事件,引发了人们对道德的深入讨论。其一是10月13日,在广东佛山街头发生的一场惨剧,一名两岁女童小悦悦,被两车先后碾压3次而重伤倒在血泊之中,在随后的7分钟内,18名路人经过此地而对小悦悦熟视无睹,无一人施以援手。最终,还是由一位拾荒者陈贤妹将小悦悦移至路边,并寻找其妈妈,随后小悦悦被送往医院抢救,但遗憾的是,小悦悦终因伤势严重,于10月21日离世。
小悦悦的死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极大讨论,如何避免此类悲剧重演,各种各样的方法与意见被提了出来,将“见死不救”入罪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案。《南方都市报》某记者说,将“见死不救”罪定义为一种轻刑犯罪,纳入《治安处罚法》,用法律指引道德,说不定我们的道德不会倒退得这么历害,同时也能有力的防止小悦悦事件的重演。
但是,将“见死不救”入罪真的就是解决这类事件的“灵丹妙药”吗?我觉得不然。这样一来,很可能进一步压缩了公民对自由的底线,如果今天“见死不救”能够入罪,那么明天“不给灾区捐款”也可以入罪,如此下去,不仅是对自由的束缚,更是对人权的践踏。其次,如果有“见死不救”罪,那么经过小悦悦的18位冷漠路人都应该统统入狱。这次事故的现场有视频可以证明,但如果没有,公安机关又如何证明又有谁见死不救呢?更何况,除去少数人自私、冷漠的心理外,见义勇为者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是人们普遍存在的顾虑。由于法律的滞后,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情时有发生,诸多救人反成害人的案例频繁上演,哪个英雄还敢上前维持正义?那个拾荒的阿姨,不仅扶起起了小悦悦,也扶起了已属濒危的良知。而这事发生在我们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,不能不让人体会到公众道德沦丧的冰冷和无情。随便一件事只要有人出面去捍卫它的底线,立即就会引起轩然大波。记得在彭宇案发生后,南京老太一人就止住了中国人民想要伸出的援手,这是任何人都意想不到的结果,也正是这结果几乎泯灭了无数人的良知。
法律不仅要惩恶也要扬善,只有当公民行为中的善和恶,同时得到法律关注时,法治社会才能最终得以完善。因此,立法保护见义勇为更是势在必行,同时对反诬者也应予以惩处,而将“见死不救”入罪的设置实在略显多余。与其强制公众去做一件难以接受的事,不如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,使更多的人真正的发自内心去做一件善举。
另外一件事,是10月21日被曝光的深圳公务员廖某殴打其年近六旬,不辞辛苦从湖南老家奔赴深圳替他照顾孩子的父母。由这件事,人们又开始反思,这个社会的教育制度和社会价值观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?
遵循孝道是人伦底线,如今却被一名可称社会精英的人以拳脚打破,这正是引发民愤的原因所在。廖某在单位表现优良、彬彬有礼,为什么回到家里却对父母拳脚相向呢?我们的生活和情绪,从某种意义上而言,正被无处不在的风险和压力所捆绑,诸多失衡和矛盾充斥着我们的内心。就拿廖某来说,他在单位的举止得体,是职场生态所影响的。要升职、要得到领导的赏识,各种个性和情绪就必须收敛起来,因为他背后所承载的是婚姻、家庭、生计……而这一切,都让他不得不戴着面具活着。这种压抑积累到一定的程度,必会寻找宣泄的出口。向更弱者下手,向更加宽容者下手,这既是人性懦弱的表现,也是人性畸变的开始。当宽容、善良,甚至亲情成为无代价的压力宣泄工具,那么人伦道德也就开始无底线可言。诚然,社会的压力着实是造成心理畸变的重要原因。但不可忽视的是,道德从来都是律己的,透过廖某的行为更该好好审视我们的内心。如果心中道德人伦笃定,即便外界压力再大,恐怕也不会对年迈双亲如此暴戾。再多的谴责,再多的批判,恐怕都无法阻止道德伦理在个人内心的堕落,而这种堕落或许只要自己给自己一个似是而非的借口。
做一个大写的“人”,从自身做起,从现在做起,重新建立起这个社会的道德和良知,让中国千年的良好美德得以延续,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,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。
我的发言就到这里,谢谢大家!